标题:
[原创文章]
对于U盘内永久隐藏文件的处理
[打印本页]
作者:
saitojie
时间:
2008-10-11 12:22
标题:
对于U盘内永久隐藏文件的处理
原创作者:saitojie [3.A.S.T]
) L1 \9 R l D
3 J% @+ Y3 B g9 |) c; i
信息来源:3.A.S.T网络安全团队 (
www.3ast.cn
)
; U0 M6 E3 N6 V
/ U. Y& i; |' Q# e- }
% _1 h) i# a1 ^) T) k' _
最近由于工作繁忙所以帖子发的比较少了,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情况,我的学生U盘中毒了,而且是大面积中了这个毒,天天帮学生杀毒,杀得有点累了,不知道坛子里有没有人也在被这个病毒“迫害”,下面说说我的一些处理方法!
8 c0 R/ \8 q1 B* @
, ~2 i5 e$ p! p' {2 K& ?0 p
注意:我的查杀方式仅限于计算机没中毒,但是U盘被病毒感染,如果阁下的计算机也中了该病毒,请先将计算机中的该病毒清理掉之后再去查杀U盘里的被感染的文件!
) x: g. S7 j6 ^) ~! b3 C2 ^# D* F( [
% r/ h, [5 h, H- C& Y
病毒名称:幽灵(ghost)
9 E1 O' i, Z% v% L* C
/ P0 M; S* z" f4 b6 t
病毒现象:U盘内所有文件夹被隐藏,并且在U盘内生成与该文件夹同名的文件,文件图标与文件夹图标相同,后缀为.exe
- S E* ~9 _% ~8 z- T! c
' D5 Q/ w1 T" y8 T. {
如果您的U盘不小心被这个病毒感染,而您又苦于无法将感染的文件夹还原为最开始的情况,请阅读我下面的方法:
. l! A8 S ?' O% Y4 w! x$ Z5 Y
2 a* n6 |" t: p7 Q% Q2 T% m
1、将U盘连接到没有中毒的计算机上。
/ s8 k2 `7 |6 u" c* a6 u9 W
2、使用资源管理器(alt+E)打开U盘。
7 a7 j; g2 x7 L, Y) V6 p
3、将文件夹属性改为显示系统隐藏文件、显示所有隐藏文件、显示文件的后缀,此操作在【工具】-【文件夹选项】-【查看】中完成。
) Q; j, O9 n5 d* z& G
4、将U盘内的autorun.inf、MS-DOS.COM两个病毒文件删除掉
, Z* d0 a2 R& d
5、将U盘内所有以.exe结尾,图标为文件夹图标的文件删除掉
3 ?1 G- T5 C- ^! ^1 X
以上步骤相信是大家都会的步骤,虽然说这样是将U盘病毒清理干净了,但是病毒留下的后遗症我们并没有解决。
% E, P0 G, u9 v& w3 h
) h0 e6 `, G7 F1 E$ s
后遗症现象:U盘内所有文件夹处于隐藏状态,并且对文件夹属性进行编辑,发现【隐藏】选项无法取消。
, v$ m) o8 j1 s1 C! y) O
" `# q& e7 R2 g+ m3 F/ h) O4 g: D
对于后遗症的处理方法如下:
6 N$ _6 D) E( ]7 \
+ o# T) ~* q _! Y& [7 f
方法一:
1 p2 Z4 g0 u8 g) b& c
8 `$ g" j+ ~6 C& p5 _& ~
1、将U盘内所有的隐藏文件夹剪切到计算机中的任意位置。(我这里以剪切到D盘根目录为例讲解)
7 L7 ~& ]% c5 ^! B$ U4 k+ Z; z' L
2、进入命令行输入如下命令:
d:
attrib /s /d -h -s *
复制代码
发现文件夹属性正常。
d' E; ~0 b* ~9 E
3、将刚刚剪切到D盘的文件夹重新剪切到U盘内,后遗症就没有了!
9 H8 X3 N" G! P3 r: ]9 M
: C( j$ x8 e' h* f
方法二:
% s }6 u) s4 j' o0 b
" J# j& b, E4 I0 O' f! h- V
1、将U盘内所有的隐藏文件夹剪切到计算机中的任意位置。(我这里以剪切到D盘根目录为例讲解)
! p' G$ |$ V6 \' \4 ~' p
2、对剪切过来的文件夹进行属性编辑【属性】-【自定义】-【更改图标】,任意选择一个图标之后确定。
& p" X) @, _. \" j
3、再去查看文件夹属性,发现【隐藏】属性可以去掉了。
/ e# |/ W, o) X# E; z; n
4、按照上面的方法对每个文件夹进行相同操作,操作完成后,再将所有文件夹剪切回U盘即可。
* Q6 C( Q0 d( E) k9 g, E8 H, n
0 O$ W" P7 B i9 v' e% G
到此,该U盘中的幽灵病毒全部清理完成!
4 ~; Z! g) X. M+ ~ t' D; D8 a
; m+ t2 j! }8 L; V
[
本帖最后由 3ast 于 2008-10-14 20:26 编辑
]
作者:
wmmy
时间:
2008-10-11 12:40
直接用软件对U盘免于啊
4 [+ {# I( l) x0 ?4 g! @& p
问个问题我U盘里面这个文件autorun.inf不删除没有问题吧
作者:
柔肠寸断
时间:
2008-10-11 12:42
这就是昨晚群聊时说的幽灵病毒啊,我来看看文章先
' l2 c8 I* B# G' c
: ]; U% d0 ?' e! {) ~4 M
主要是没有中过,有时间发个病毒样本来研究下
4 r. e& ] [0 m7 k) I0 {7 v/ e6 C# F
c9 H* X: z/ _
还有就是连接没有病毒计算机的时候注意不能自动运行,而且要是安装了360的话,360会直接检测到autorun文件的
1 ^3 S! F6 X9 ~% w9 H8 f1 Z
$ _% m% n+ w l* w9 Q; B t# Y
并且直接删除autorun
作者:
saitojie
时间:
2008-10-11 12:42
那要看你的autorun.inf里面的内容咯
作者:
juchong
时间:
2008-10-11 14:26
以前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毒,后来用了USBCleaner这款软件,就好了:) :) :)
作者:
wmmy
时间:
2008-10-11 14:37
标题:
回复 4楼 saitojie 的帖子
z这个是我U盘里面的文件那个MAYI.是我自己搞的, 汗 忘记删除的命令了
% X B6 R" _+ |1 a* C* k$ ^2 l* ^" }
0 U# w4 y3 S2 c
[attach]543[/attach]
作者:
柔肠寸断
时间:
2008-10-11 14:55
对了
. k, L' n- |) u: T& ?) e: ?* \* C
, h9 I/ K" C* g, W9 Z
问问大家
. K: ~6 W3 T: n) w: W
, h' w7 Z( y) i; t
这种免疫的 文件夹 是怎么建立的??我忘记了??
作者:
柔肠寸断
时间:
2008-10-11 18:12
知道了,方法是这样的
3 d/ [! N! k* k7 [0 ^
0 E( `( S4 ]: c0 u: D! D9 k! |
2 j$ U/ x# @) Y# }
有一些高级、智能一点的木马,会删除你的感染文件或者目录。为此,可以创建一个同名的特殊目录,并且在目录下创建几个带..的目录:
/ d6 M% d P: N) a
9 n' t7 D2 C+ j: O' {+ b2 u
在开始菜单运行里面输入cmd,输入下面命令(括号是注释,不要运行)
( r% E$ d7 N' [: q. e& |: F
假设 g盘免疫 (g对应u盘在电脑上的盘符)
! Y! J" y& k8 G6 S
/ i7 q" V1 c, L9 `8 M
==================
# [: e1 X% T+ s9 Y
& e8 G- p, k: U) |
pushd g:
$ a- \5 Z0 H& B7 T7 @8 f$ p
md autorun.inf (新建autorun.inf文件夹)
) z0 c; I6 J9 [0 K# R
cd autorun.inf (进入autorun.inf文件夹)
" k6 S; Z* z7 |
md abc..\ (新建免疫目录.文件夹)
6 e [: y% k6 Q& F% a$ L4 |- }& v
cd.. (回到上一级目录)
/ k- H# C: h( k4 S( `
attrib autorun.inf +r +a +h +s (给autorun.inf文件夹加上只读存档隐藏系统属性,或者按步骤1设置权限)
4 `6 g: D. D/ A; r5 l0 Y& |
+ @9 B2 z7 y/ { W# U1 E2 u
===================
作者:
saitojie
时间:
2008-10-12 00:56
删除的命令好像是
rd mayi..\
复制代码
记得有个隐藏的强制删除的命令的,不过现在忘记了,你看看在最后加上参数/F或者/X看看
作者:
柔肠寸断
时间:
2008-10-12 07:58
标题:
回复 9楼 saitojie 的帖子
对,就是这样的
1 u/ T8 d, _' e' `% ?! b# Q- N) h
9 ~8 t/ r; p3 ]( r4 K, ?0 h2 F! T
我忘记差不多了
8 l7 a2 z4 Z0 o z [6 [ c/ D
1 T3 v6 C( I% `6 g1 \; |, h. d
上次上网找倒的
欢迎光临 【3.A.S.T】网络安全爱好者 (http://www.3ast.com/)
Powered by Discuz! 7.2